【安徽溫室】溫室大棚配件廠 溫室大棚反季節蔬菜栽培要點分析
近年來,利用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的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單位面積的產量、效益普遍要比露地栽培高出幾倍。但由于掌握使用技術水平的差異,導致有的溫室大棚利用率不高,發揮不出設施優勢。本人將技術要點總結如下,希望對各位有幫助。本文摘自網絡,若有任何侵權之處,請告知,本人及時刪除!
一、 合理安排、精心規劃茬數,適當提高復種指數
許多菜農片面追求大棚內蔬菜復種指數,導致地力得不到很好的恢復。其實,利用溫室栽培主要是保住反季節這一主茬,而副茬只能是安排在反季節的季前或季后,種植一些生育期較短的小菜類。休地一般安排在夏季的6—9月。經過徹底深翻棚土,陽光暴曬,殺滅細菌,降低蟲口密度,雨淋壓鹽,熟化土壤,后閉棚滅蟲,這樣為主茬正常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立地條件。近年,我們嘗試在給水便利的鋼架大棚中播一季早稻,實行輪作,榮創溫室原創其結果是大大改善了土壤的墑情,病蟲害大為減少,蔬菜產量顯著提高。
二、 配方、平衡施肥
近年,各地都相當重視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已成為提高栽培技術的重要環節。溫室蔬菜正常生長所需要的土壤全鹽含量濃度為2200—3000mg/kg,超過6300mg/kg根系會出現反滲透而枯死。溫室內溫度高、濕度大,有機肥分解加快,磷有效性比露地高2-3倍。氮發揮量大,施肥過量極易引起肥害。應相應增磷鉀肥,少施氮肥,不施入糞尿和未漚制腐熟的綠肥秸稈。追肥要掌握少量多次為原則。防止集中過量。在種過3年以上的溫室大棚中單位面積施有機肥料要減少到正常用量的60%左右,以降低土壤的全鹽濃度。全鹽濃度大的地塊,應注重增施有機肥、腐殖酸肥和EM菌肥,提高土壤碳、氮比,解鹽降肥害。同時補施硼、鋅、鎂肥,平衡土壤營養。在有條件的地方要推行測棚圖配方施肥。
三、 合理密植、提高空間利用率
溫室蔬菜的種植密度以及棚內空間利用率的高低都能直接影響到蔬菜的產量。適當的密植有利于提高產量。密植要依不同品種而異。一般來講,溫室畝種植的株數要比大田要高15%-20%左右。過度密植反而低產。
冬季氣溫低,光照弱,光合作用差,植株會因爭陽光向上徒長且通風不良極易感染各種真菌、細菌性病害。因此,能上架的品種要盡可能上架,如茄果類。對于不能上架的品種一般采取前期密植,中期疏株,后期疏枝管理,以葉枝不擁擠為原則,使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四、 修剪枝蔓,防止徒長
溫室蔬菜在幼苗期表現為弱株弱根,此時應控水控株促根,使地下部分吸收光合產物占60%左右。前期株體消耗營養占60%,中期各占50%,后期生殖生長各占60%—70%.對于茄果類來講,要保證前期有一定的同化葉面積,后期應修剪枝蔓促果,提高產量。枝蔓過旺會導致其光合作用消耗大,必然影響果實的營養積累,導致產量及品質下降。
五、 調控棚室溫度
過去在生產上一直有個誤區,總認為溫室大棚內溫度越高則蔬菜生長的越快,其實蔬菜生長有一個高溫度的上限要求,即高在25-32℃,不同的蔬菜其高溫度也會有差異。超過上限溫度,會幼果生長,出現果實斷層。同時溫度過高,植物呼吸作用加大,機體運作紊亂,營養和生殖生長不平衡,反而會造成減產。為更好調節溫度,可采用棚向南北走向,并在兩端設置通風口,溫度過高時開啟通風口,同時還可利用傍晚澆水的方法來降低地溫。
六、 合理利用“棚氣”“氣害”
冬春季節利用溫棚種植蔬菜,為阻斷溫棚內部熱量與外部交換散失,有時需要長時間密閉溫棚,難免造成有毒氣體的大量堆積而危害蔬菜的正常生產發育,甚使全部蔬菜在一夜間枯萎、死亡。因此要嚴加防范氣害。
七、 改變供水方式,采用滴灌澆水
大棚溫室屬于封閉式和半封閉式的環境,水分蒸發和擴散慢,一般植株的蒸騰與土壤水分的蒸發量只相當于露地的50%,特別是夜間、陰天、溫度低的時候,空氣的相對濕度過大是造成蔬菜病害發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如果溫室蔬菜將大水浸灌改為膜下滴灌進行灌溉,可極大的改善溫室內環境,降低濕度,提高棚溫,減少蔬菜病害,提高蔬菜品質。同時對溫室蔬菜采用地膜覆蓋。
八、 科學使用農藥,病蟲害
目前解決溫室蔬菜病蟲害的方法主要還是通過藥物。在過程中首先要認準病、選對藥、一般應選擇含銅、含鋅劑,既能殺菌,又能增強植株抵抗病菌侵入能力,還能促進作物生長。同時也可采用生物農藥。其次是要改善棚內環境,降低棚內濕度,如實行棚內滴灌,增強通風透光都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達到降低打藥次數的目的。好應注重苗期預防。如果前期預防不到位,苗期染病,后期發作,病源、病菌已入侵植物體,勤打藥效果也不佳。
以上信息由榮創溫室宋海笛負責整理編輯,原創辛苦,歡迎轉載,但請勿復制抄襲。若有任何疑問或者技術分享,請聯系公司,多謝您的閱讀和關注。